更新日期:2008/05/16 04:09
 
〔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近半年接獲四例個案,中年男性在手部有傷口時清魚缸,之後手掌出現暗紅色硬塊,嚴重者斑塊如五十元銅板大小,持續三年未改善。醫師表示,若手部有傷口,未戴手套清魚缸,就會感染「魚結核」,傷口處長出紅腫硬塊。

引發皮膚肉芽腫病變

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,病患共同特徵是手部有傷口,清魚缸後,傷口化膿,之後慢慢形成硬塊,分別拖延三個月至三年才就醫,有病患以為是手部濕疹,擦藥擦很久都無法痊癒,經以皮膚切片,確診是慢性化膿性肉芽腫病變,口服美滿黴素兩週病況改善,治療三個月後痊癒。

人畜共通疾病 硬塊不癢不痛

潘企岳解釋,病患的情形是由海棲分枝桿菌引起的皮膚慢性肉芽腫病變,稱為魚缸肉芽腫或游泳池肉芽腫。海棲分枝桿菌和人類結核分枝桿菌是同類細菌,可感染多種淡水及海水魚類,尤其是觀賞用的熱帶魚,不僅會感染魚類的皮膚,也會造成內臟器官、組織多處病變。

不過,潘企岳說,雖是人畜共通疾病,但人類感染只會引起皮膚肉芽腫等病變,硬塊不癢不痛,也不會影響內臟器官或蔓延至全身。家中有水族箱或水產相關從業人員,清洗魚缸、魚池時,皮膚有傷口,病原菌就可能侵入傷口,好發部位包括手部、手指及手肘、膝、踝等關節處,潛伏期約二至三週,在病菌侵入部位的皮膚傷口發生紅褐色丘疹、結節、斑塊甚至潰瘍。若能正確診斷、用藥,三個月即可痊癒。

手部有傷口 最好戴手套

潘企岳提醒,手部皮膚有傷口時應戴手套,不要直接接觸養殖水,感染的魚類需治療或淘汰,遭污染的魚缸應徹底消毒,皮膚有傷口時,也最好不要到野溪、海邊游泳。另外,若魚類活力減退、消瘦、魚鰭潰爛,即有可能染病,應多加留意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we532197830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